English

选者的眼光

2000-10-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曾镇南 我有话说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者提供借鉴,也为热爱和关注中国当代文学的广大读者提供导引,可谓撷英聚秀,嘉惠文林。

这套选本,我以为有以下两个优点或特色:

一、选目精当,得其体要。

这套选本按文学体裁或品种分为八卷,包括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报告文学、儿童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戏剧(长篇小说未在编选之列)。其中,儿童文学卷包括儿童题材的小说、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均为中、短篇作品),戏剧卷只选长剧,不选短剧,童话剧《马兰花》入选头题,这些参差互见,也是反映创作实际的。

鲁迅说过:“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眼光愈锐利,见识愈深广,选本也就愈准确。参与、主持各分卷选政的,都是熟悉中国当代文学的知名作家和学者,他们确定的选目,确实显示了他们的眼光,但这眼光,是综括了广大读者和评论家长期形成的共识和个人的喜好,而非一味随大流或一味地逞私见的,因此也就比较公允。各位主编在遵守出版社确定的选编原则的前提下,仍表现出其不同的眼光与作风。李国文的短篇小说选目,可以说是循时代发展脉络而下,举凡可作为文学发展标帜,反映文学风格多样化印痕的代表作,基本上已涵纳其中。即是对同一作家入选的两部作品,也是前后期兼顾,以使读者略见其作风之变化(如宗璞入选《红豆》、《鲁鲁》,铁凝入选《哦,香雪》、《第十二夜》)。而陈建功的中篇小说选目,却是更多地反映这一文学体裁在新时期的繁兴,在艺术性的衡鉴上,坚持精严。只是他不选自己的作品,虽然说出于避嫌,但未免略失选家的历史感。谢冕的诗歌选目和何满子的杂文选目,应该说是更体现选家的个性。他们都在导论中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艺术见解,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但并没有忽略和漠视与自己的见解并不那么如合符契的别一种意识和风格的作品存在,这里就见出了他们还是不失历史感的。张锲、周明的报告文学选目,自称是兼顾新闻性、时代感和文学性、艺术风格的,其选目确乎形成了一部形象的社会新闻史,借此可见时代风云的变幻,社会思潮的起落,潮头人物的更迭,但审美感觉较为锐敏的读者,仍可以从中体味到文体、文风、文学语言、文学时尚的巨细变化。巴金、谢大光的散文选目,虽然标示“尊重散文”原则,也就是奉行好散文主义,而不着重完整地反映历史,但从入选的篇章来看,时代的投影或浓或淡,也是历历可见的。吴祖光、贺黎的戏剧选目,因为只选大戏里的名作,选目有限,对五十年戏剧创作的面貌,反映不能说很全面,但入选之作,确乎可以代表戏剧创作的最重要的实绩,也算是不失大体了。冰心、樊发稼的儿童文学选目,照顾全面,平实允当,更见研究者的冷静和开阔。总之,主编们取录标准,容或小异,但有一点是群趋求同的,那就是实行好作品主义,尽力选出一部名副其实的作品“精选”来。正如题辞所说的,以“共和国五十年的文学精品”,献给“新世纪热爱文学的朋友们”,这个初衷,在选目上应该说是基本体现出来了的。

二、体例严整,资料简明,翔实可用。

这套选本,各卷之间,有共同的体例,如都有导论,都有作者小传,都标明入选作品原出处,都有附录的存目。这些体例,在稍有变通的情况下,都得到了很好的遵守。这使得各卷相连,构成一个整体,皇皇巨帙,结构严整,颇见典则。

在诸多体例之中,最难的应是作者小传一栏,看似简单,但做到翔实可信就不容易了。我对此栏,抽样查对了十几例(与几部《中国当代文学辞典》比勘),没有发现错误。其中,尤以刘福春为诗歌卷诸多作者所写的小传,最见功力。刘福春几乎是国内惟一的新诗版本目录学专家,他的工作是谨严可信的,无怪乎谢冕在导论中要特别嘉许,以示不敢掠美了。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2卷),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